如果說,20世紀最偉大的醫療技術是什么,那么,肯定非器官移植莫屬。事實上,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器官移植技術便進入發展“快車道”。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器官移植技術日臻成熟,成為許多末期疾病患者的“保命法寶”。
再生醫學網獲悉,近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王愛周博士等在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發表了題為:Ex vivo enzymatic treatment converts blood type A donor lungs into universal blood type lungs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表明,在用于移植的供體器官中進行安全的血型轉換是可行的,這一發現為創造通用的O型血器官邁出重要一步,這將顯著提高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并降低在等待器官過程中的患者死亡。
在這項概念驗證實驗中,Marcelo Cypel團隊開創了一種體外肺灌注(EVLP)系統作為治療平臺,EVLP系統并向器官泵送營養液,將其加熱到體溫,以便在移植前進行修復和改善。
這項研究成功的關鍵就是這兩種酶——FpGalNAc deacetylase和FpGalactosaminidase,是由研究團隊于2018年在人體腸道中發現的,這兩種酶能夠從紅細胞表面清除A抗原和B抗原,從而將其轉化為O型。
實驗結果顯示,將這兩種酶通過體外肺灌注(EVLP)系統輸入A型血供體肺,一側肺葉輸入這兩種酶,另一側肺葉則不做處理。僅在4小時內就去除了97%以上的肺內皮細胞A抗原,且未觀察到與治療相關的急性肺毒性。
然后,研究團隊向上述體外肺灌注(EVLP)系統中的肺輸入O型血,相當于將A型血肺移植給O型血病人,結果顯示,經過酶處理的肺耐受良好,而未處理的肺出現了急性排斥反應。這表明,體外肺灌注(EVLP)系統能夠消除A型血供體器官的A抗原,從而擴大血型不相容的器官移植。這一發現為創造通用血型器官打開了大門,有望顯著提高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并降低在等待器官過程中的患者死亡。
雖然對于不少患者而言,器官移植的確是一項值得信賴的醫療技術,但器官移植技術本身也存在諸多局限。比如,供源稀缺、匹配困難等等。這些不利因素都限制了器官移植技術的大規模普及。對此,
再生醫學表示,好在隨著該項研究成果的問世,或許將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器官移植的效率。